前段日子,上海浦外小學家委會競選事件一度熱到爆,網(wǎng)上曬圖的家長們紛紛亮出高知、高教、高收入以及彈性工作時間等利劍,看罷,直戳平民爹媽心!
這場堪比“CEO競選”的名利大比拼,讓原本簡單樸素的家委會瞬間任性到高大上的境地。過去,我們說的有種孩子,叫“別人家的孩子”,現(xiàn)一躍到了“你看看別的孩子的家長”。我想,不論是作為尊師重教的校方還是望子成龍的爸媽們,驚嘆之余都該有些理性的思考。
筆者以為,家委會當是由家長代表組成的“群眾性自治組織”,是以家長無償奉獻為前提的,原則上沒有太多硬性要求。而當比拼學歷、背景、社會關系成為家委會競選的“標準”,實際上就是把一些官場、社會競技場的不良風氣帶入了校園,對孩子當下及未來的影響不言而喻,如此任性下去的后果可能會導致一些人價值觀的扭曲。
2012年,教育部印發(fā)《關于建立中小學幼兒園家長委員會的指導意見》指出,有條件的公辦和民辦中小學和幼兒園都應建立家長委員會。據(jù)了解
,我市不少中小學、幼兒園成立了家長委員會,以此作為學校依法辦學、自主管理,家長民主監(jiān)督、社會參與的現(xiàn)代學校制度的重要內(nèi)容。目前,國內(nèi)一些家委會的現(xiàn)狀令人堪憂。有的中小學、幼兒園根本沒有成立家長委員會,有的雖然成立了家長委員會,但也未能切實履行其職能。很多時候,家長只充當了校方可利用的“工具”、忠誠的“幫手”。比如,當學校舉辦大小活動時,家長會自動成為“免費勞動力”,在各個環(huán)節(jié)親力親為。當學校或老師遇到麻煩、困難的時候,也可以找有資源、能力的家長幫忙解決。而有的家長把進入家委會視為自己地位的體現(xiàn)。家長進入家委會,目的在于通過了解學校教育文化與教育資源,跟老師套近乎,為學校出力,讓老師和學校對自己的孩子重點關注,如此“私心”,可窺一斑。
遠觀國外的家委會,比如,美國家長委員會是由一些熱心學生教育工作的家長組成,沒有人會在公開場合曬學歷、曬資歷,除無報酬義務工作外,委員會內(nèi)部有明確的分工。家委會功能多樣化。不僅協(xié)助學生組織安排社團的各種演出或比賽活動、訓練和其他外出活動。還通過組織社團的各種 活動,培養(yǎng)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和吃苦精神,學會對他人的尊重。美國公立學校資金緊張,無力聘用足夠的助教來協(xié)助老師工作,而老師即便每天早出晚歸都未必能完成備課、與家長溝通、批改作業(yè)和撰寫學校文件等工作。此時,有些家長就會自發(fā)地到學校幫助老師分擔一部分力所能及的事情。
浦外小家委會競選白熱化,引發(fā)輿論高度關注,筆者以為,任性背后的根源是家委會的定位不明晰。一方面,家委會的組織選舉程序要具規(guī)范性
。學校組織家長,按照一定的民主程序,本著公正、公平、公開的原則,在自愿的基礎上,選舉出能代表全體家長意愿的在校學生家長組成家長委員會。另一方面,要切實有效地發(fā)揮家委會的職能作用。家委會代表家長參與學校辦學事務,在一定程度上監(jiān)督、制約著學校和教師的行為,以此維護學生的合法權益。當遇到特殊或是突發(fā)狀況時,能夠防止家校之間矛盾的積累與升級,以此維護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正常開展。
回歸本源,家長委員會是家校之間進行有效溝通的橋梁,也是學校教育教學順利開展的有效保證,必須健康有序地存在才能發(fā)揮其應有的作用。